「社會馬戲」是什麼?大環藝術家楊世豪的歡笑公益之路,原來馬戲的力量不只娛樂大眾!
- 馬戲之門 Circus-Gate
- 2天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文|林妙子.攝影|葉琳喬

「『社會馬戲』帶領我與他人互相理解,不是單向給予,而是在分享過程中理解彼此的處境,產生對話。」楊世豪持續深耕,期盼讓馬戲不只是娛樂,而是能以輕鬆歡樂的姿態關懷弱勢,與社會共善共好,成為接住他人的力量。
時間回到2023年,在南投縣仁愛鄉的國小操場邊,一群學童正專注看著大哥哥自在地把玩禮帽,帽子彷彿有了調皮的靈魂,像是正在和表演者一起遊戲。過了片刻,換學童們接受挑戰,拿起帽子跟隨指引,練習與帽子互動。「保持專注,不要放棄」是楊世豪常對活動參與者說的話,在鼓勵和陪伴下達成目標的成就感,從孩子的笑容中表露無遺。
從不服輸開始 找到心中想望
楊世豪高中時喜歡街舞,連升學路上都想著要繼續跳,之後進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就讀。班上同學的扎實基本功使他顯得笨拙受挫;後來迷上了帽子雜耍,練習時接受老師的建議而激起不服輸的心,每天操練6至8小時,1年後勇奪全校大賽冠軍,告訴大家「非科班也做得到」。畢業前夕,母親說出對他未來的擔憂:「你要怎麼賺錢養活自己?」觸發他走上街頭演出探索可能性,最終遇見大環(Cyr Wheel),啟動新的修練旅程。
馬戲讓他有自信,2019年登上選秀節目《Asia's Got Talent》如願證明「我很厲害」,曝光後迎來的高人氣卻引發楊世豪的焦慮:「那真的是我要的嗎?」之後在一場公益講座的聽眾回饋裡,促使楊世豪發現心中想望:想成為以馬戲為媒介而對社會有助益的實踐者。
用「好玩」培植勇於挑戰的韌性
楊世豪創立「馬戲之門」做為基地,除了交出作品探索馬戲與社會對話的可能,還思考如何實踐社會馬戲的理念。相較西方國家是政府帶頭、組織成熟的社會馬戲資源網,達到照護弱勢的功用,亞洲國家尚處於以民間個體為單位進行,資源與制度都有待建立。為此,他邀請西方社會馬戲的實踐者來台分享交流並消化經驗,計劃如何讓社會馬戲在台灣走出適合的路。
2023年啟動社會馬戲的列車,推展「馬戲來搗蛋!校園兒童推廣計畫」,讓資源較稀缺的偏鄉孩子接觸馬戲,增進對表演藝術的了解。藉由如氣球、拋接球等雜耍項目,讓好玩與遊戲感穿針引線,使孩子樂在其中,最終完成挑戰,培植面對生活的韌性。這幾年來,馬戲列車滿載了孩子純真高興的表情持續開動著,走過南投、新北市、台東、花蓮等國中小學和兒少之家,馬戲讓孩子們不只成就自己,也鼓舞著參與的大人。
跨越隔閡 以歡笑療癒他人
台中新社的東興社區在2025年初舉辦了「老幼馬戲文化探索營」,透過漸進式的遊戲設計─顏色對錯選邊站、甩水瓶挑戰、帽子舞與合作挑戰賽等,把同社區平均年紀80歲的年長者們與孩童聚在一塊進行遊戲。阿公阿嬤開心,玩得比孩子還更起勁,透過相處培養默契,共同經歷考驗。讓參與者順利跨越年齡隔閡,明白彼此的狀態差異,進而願意陪伴、等待和協助,促進不同世代融合。

除了台灣,楊世豪與馬戲之門的夥伴也前進國外。2024年7月在泰國清邁舉行中學生馬戲遊戲工作坊,陪伴學生找到身體的律動,藉由「玩、想像力、自我挑戰」激發潛力,從中獲得啟發,進而自我認同。學生們熱情直率地分享心得與感動,便成為他實踐「社會馬戲」的前進動力。

在泰國清邁藉由工作坊與當地中學生共學,除了認識馬戲的娛樂功能,也發揮社會馬戲關懷的一面。
楊世豪觀察台灣現況,未來他想讓大眾更全面瞭解馬戲可以做的事,吸引更多認同的力量同行;接著以家庭失能孩童為馬戲陪伴的目標,期盼以長時間進駐固定據點、小班制、週期性的推動,幫助孩童建立認同感,並推展至與他人關係的連結,達到撫慰療癒的效果。在楊世豪眼中,馬戲可以是突破框架、拉近距離、理解不同的一道門,接觸它除了對自己多些肯定、對他人多點寬容,更能藉由馬戲為社會公益盡一分力量。

你知道嗎?
馬戲與大環
馬戲表演是什麼?要怎麼欣賞?
馬戲是由英文「Circus」翻譯而成,字源是拉丁文Circus,意指在圓形的空間,進行將簡單的物件與動作重複做到極致的挑戰過程。見證馬戲表演者如何完成挑戰自我,即是欣賞馬戲的小重點。
何謂社會馬戲?
社會馬戲(Social Circus)源自歐洲,透過馬戲藝術陪伴社會弱勢邊緣和資源稀缺的族群,促進人與人的連結,給予心理支持和陪伴,成為社會的助力與橋梁。
大環表演源自何處?
大環原型來自1930年代發明的德國巨輪,在20世紀末,加拿大人Daniel Cyr調整大環結構並套入馬戲表演帶至大眾面前,使大環廣為人知,因此又被稱為Cyr Wheel。
楊世豪
1992年出生,大環藝術表演家,2015年創辦「馬戲之門」擔任藝術總監,以「馬戲遊戲」為核心概念走進城市,探討公共議題,並致力推廣「社會馬戲」,實踐馬戲創造意義,達到關心社會的公益價值。
留言